危化品卸车时的安全措施是确保作业安全的关键环节,需从人员防护、设备管理、操作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严格把控。以下是综合整理的核心措施:
一、人员防护与健康保障
-
专业装备
- 穿戴防酸碱服、耐酸碱手套、防护眼镜及防毒面具,根据化学品性质选择专用防护装备。 - 液体接触时使用橡胶耐酸碱手套,酸碱类化学品需额外注意皮肤防护。
-
健康监测
- 操作中若出现头晕、头痛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就医。 - 长时间接触有毒物质后,需适当呼吸新鲜空气并清洗防护用具。
-
个人卫生
- 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洗脸、漱口,更换工作服,避免化学品残留。
二、设备与工具管理
-
设备检查
- 卸车前检查车辆制动、灯光、定位系统及消防器材,确保性能完好。 - 装卸设备需定期维护,确保无锈蚀、卡滞现象,关键部件(如鹤管、阀门)要重点检查。
-
工具防护
- 使用防爆工具和设备,避免铁制工具敲打、碰撞。 - 装卸易爆物品时,工具需采取防静电措施。
三、操作规范与流程
-
车辆停放与固定
- 车辆停靠时保持20km/h以下速度,停靠后熄火并切断电源,采取防溜坡措施。 - 装卸时车辆与平台保持安全距离,待装/卸车辆与作业车辆间距不小于5米。
-
轻装轻卸原则
- 采用抬架或搬运车,避免拖拽、摔落,重物不压轻物。 - 液体物料需静止2分钟后再取样卸料,避免剧烈晃动引发泄漏。
-
分类与禁忌管理
- 不同危化品需分类存放,禁止混装(如酸类与碱类)。 - 两种性能抵触的物质不得同时装卸。
四、环境与应急管理
-
通风与标识
- 作业现场保持通风良好,必要时使用防毒面具。 - 设置明显安全标识(如禁止明火、静电接地),并配备应急照明。
-
泄漏应急处理
- 少量泄漏时,立即切断源并吸附处理;大量泄漏需报警并启动应急预案。 - 事故发生后,对污染区域进行清洗消毒,防止二次污染。
-
安全通道与消防
- 保持安全通道畅通,严禁堵塞。 - 配备足够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有效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有效降低危化品卸车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保障人员与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