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并非江苏省的一个县,而是元代从华亭县独立设县后长期隶属于松江府,1927年成为直辖市前与江苏省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其历史沿革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元至清属松江府、民国初期归江苏省管辖、1927年后直辖于中央政府。
-
元代建县与松江府隶属(1292-1912年)
上海于1292年由元朝政府批准设县,从华亭县析出,隶属松江府。明清时期,上海县与华亭、青浦等县同属松江府,而松江府则归南直隶(后为江南省、江苏省)管辖。此时的上海县是松江府下辖的普通县级行政单位,并非直接隶属于江苏省。 -
民国初期的江苏省管辖(1912-1927年)
1912年民国成立后,裁撤松江府,上海县与周边9县(如嘉定、宝山、松江等)直属江苏省。这一时期,上海县虽属江苏,但租界的存在使其实际治理权分散。1925年北洋政府曾短暂设立“淞沪市”,但未改变县级建制。 -
直辖市的设立与行政独立(1927年至今)
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直辖于中央,同时保留上海县建制(归江苏省管辖)。至此,上海市与上海县正式分离。1958年,原属江苏的上海县等10县划入上海市,形成现今行政区划格局。
上海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从地方县治到国际大都市的跨越,其行政归属变化与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清晰地认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