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时HR承诺“会发offer”但迟迟未兑现?这背后隐藏着招聘流程的变数和风险! 口头offer不具备法律效力,即使HR信誓旦旦,最终也可能因用人部门变心、岗位取消或背调失败等意外落空。求职者需警惕“甜言蜜语陷阱”,书面offer才是唯一可信的录用凭证。
-
口头offer的本质是“缓兵之计”
HR为留住候选人常使用口头承诺,但实际录用需经多层级审批。大公司流程复杂,甚至需1个月完成背调与薪资核定,期间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offer失效。例如:用人部门临时调整招聘需求,或更高层领导否决录用决定。 -
三大常见“鸽offer”原因
- 岗位突变:企业冻结招聘或削减HC(编制),HR被迫终止流程;
- 薪资谈判破裂:HR与候选人谈妥的薪资可能被财务部门驳回;
- 背调风险:学历造假、前雇主差评等“黑历史”会直接导致offer取消。
- 自我保护策略
- 设定等待期限:超过1周未收到书面offer需主动追问HR,同时继续面试其他公司;
- 留存证据:保存HR的承诺录音或聊天记录,若因此造成经济损失(如辞职或拒掉其他offer),可尝试法律**;
- 心理建设:即使签署书面offer,也有极低概率被撤回,入职前保持多渠道求职。
总结:招聘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求职者需以“书面offer为终点,口头承诺为参考”。切勿因HR的热情表态放松警惕,多手准备才能避免被动。若遭遇offer被鸽,及时调整心态并曝光不良企业行为,推动行业招聘透明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