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过财政扶持、业态创新和消费激励等政策大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旨在将其培育为支柱产业,重点推动“文旅+百业”融合、低空旅游等新业态,并释放专项债券、消费券等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
财政金融双驱动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先支持文旅项目,允许发行基础设施REITs盘活资产,并重组中国旅游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消费券、满减等惠民措施直接刺激市场需求,例如广州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数字文旅。 -
业态创新与场景拓展
政策鼓励“低空+文旅”等差异化产品,如飞行表演、主题航线;支持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推动IP跨界转化。夜间经济延长景区开放时间,结合光影秀等活动提升消费时长,山东乐陵影视城通过“文娱+旅游”模式实现收入激增。 -
普惠性与精准扶持
覆盖全年龄层需求:亲子酒店、研学旅游课程、老年康养产品同步推进。非遗进商圈、文博特展等公共文化服务强化惠民属性,萍乡通过红色文旅联动非遗展演吸引百万游客。 -
区域协同与国际化布局
跨地区游客互送、资源互推机制形成联动效应,入境游便利化政策(如延长免签时间)配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山东2025年计划新增8条国际航线,推动文旅出海。
提示:各地可结合政策红利,挖掘本土文化IP,优化业态组合,同时关注专项债券申报要点与消费场景创新,以抢占文旅高质量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