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四大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涵盖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过敏源等风险:
-
生物性危害
- 细菌/病毒/寄生虫 :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诺如病毒(病毒)、蛔虫(寄生虫)等,通过污染食品或加工环境传播,引发食物中毒、肠胃炎等疾病。 - 真菌毒素 :黄曲霉、青霉等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长期摄入危害肝脏和器官。
-
化学性危害
- 农药/兽药残留 :不当使用农药或兽药导致残留超标,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致癌风险。 - 重金属/食品添加剂 :铅、汞等重金属污染,以及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过量使用,可能造成慢性中毒或过敏反应。
-
物理性危害
- 异物污染 :金属碎片、玻璃渣、骨头等异物混入食品,可能引发窒息、刺伤等急性伤害。 - 放射性污染 :工业辐照或核泄漏导致的放射性物质,需通过严格检测控制风险。
-
过敏源危害
- 食物过敏 :如花生、海鲜等含致敏蛋白,食用后引发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部分企业需标注过敏源信息。
总结 :食品安全需从源头控制污染(如清洁加工环境、规范农药使用),加强检测与标签管理(如标注过敏源、转基因成分),并完善法规以应对新型风险(如放射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