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第十一批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聚焦师德师风、教学创新能力与教育科研成果三大核心维度,通过政策倾斜乡村教育、跨学科评审机制创新、数字化申报流程优化等举措,实现人才选拔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本批次共256人通过评审,通过率较上年度提升12%,其中基层教师占比达37%,职业院校教师占比首破20%,展现评审机制的包容性与导向性。
一、评审标准与政策亮点
- 师德一票否决制
建立师德负面清单数据库,对学术不端、有偿补课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本批次3名候选人因师德问题被取消资格。 - 教学成果量化评估
推行"课堂教学实录+学生成长档案"双轨评审,要求提供近五年不少于120课时的教学视频及所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证明。 - 科研成果转化要求
增设科研成果应用成效指标,要求主持省级以上课题需附学校应用证明,论文需体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创新点。
二、申报流程创新实践
- 材料精简与电子化
申报材料由原来的28项缩减至15项,推行电子证书核验系统,减少纸质证明提交量达65%。 - 线上答辩与盲审机制
采用"双随机"评审模式(随机分组、随机抽题),增设远程答辩室,偏远地区教师可通过教育专网参与实时答辩。 - 过程透明化公示
实行"三公示"制度(申报材料公示、评审过程直播、拟通过人员公示),开通省级监督平台接受实名异议申诉。
三、行业影响与长效机制
- 职称待遇联动改革
获评教师自动纳入省级教育智库人才库,享受专项科研经费支持,部分地区试行"职称聘期绩效工资倍增计划"。 - 跨区帮扶责任机制
要求城镇正高级教师每年完成60学时乡村学校带教任务,帮扶成果计入下一轮职称评审加分项。 - 动态考核退出制度
建立五年周期考核体系,对未通过考核者实行"黄牌警示-红牌退出"分级管理,近三年已累计退出12人。
本次评审凸显吉林省**"重实践、强基层、促均衡"**的教师发展导向,建议参评教师重点关注政策文件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认定细则"与"乡村教师专项评审通道"等新增条款,可通过省教育厅官网"职称评审服务专栏"获取最新申报指南与案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