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后是可以离职的,但需注意协议条款、提前通知程序及可能的违约责任。就业协议书不同于劳动合同,属于意向性约定,但若协议中存在服务期或违约金条款,需按约定处理;若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劳动者可随时解约。
-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就业协议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初步文件,不具强制劳动关系约束力。正式劳动合同签订后,离职需按《劳动法》规定操作(如提前30天书面通知),但就业协议阶段更注重双方协商。
-
离职条件与程序:
- 若协议无特殊约定,毕业生提前3-30天(视试用期或正式期)书面通知即可离职。
- 需完成工作交接、归还公司财物等手续,避免纠纷。
- 若协议约定了服务期或违约金(如专项培训费用),需按比例承担合理违约金,但金额不得超过实际损失。
-
用人单位违约时的解约权:若单位拖欠工资、未缴社保或未提供约定劳动条件,毕业生可立即解除协议且无需担责,并保留证据(如工资记录、沟通记录)**。
-
协商与法律途径:建议优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约,达成书面一致;若争议无法解决,可向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申请裁决,尤其注意保留协议文本、离职通知等证据。
总结:离职合法性取决于协议具体条款和实际履行情况。毕业生应仔细阅读协议内容,依法依规操作,同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因程序疏漏引发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