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生将迎来劳动教育必修化、课后服务全覆盖、考试频次优化、睡眠时间保障、电子设备管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六项核心政策变革。这些改革旨在构建更科学的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 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程
所有中小学需开设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实践课,涵盖清洁、种植、手工等技能。北京、上海等地试点学校已建立校园农场和校企合作基地,学生通过参与真实劳动场景培养责任感与实践能力[]。课程成果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升学参考依据。
2. 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个性化”
政策要求学校提供工作日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当地普遍下班时间半小时。服务内容从作业辅导扩展到科技、艺术、体育等30余类社团活动。例如,浙江省引入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教授传统技艺,广东省试点“线上名师答疑”平台,满足差异化需求[]。
3. 考试频次与评价方式优化
小学一、二年级全面取消纸笔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仅保留1次期末考试,初中可适当安排期中考试。成绩推行“等级制”,禁止公开排名。上海市部分学校试点“乐考”模式,通过闯关游戏、实践任务等非传统形式评估学习成效[]。
4. 睡眠时间纳入教学规范
明确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学校需合理规划作息,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内蒙古、河北等地开展“睡眠监测行动”,通过智能手环数据分析并调整作业量,确保政策落地[]。
5. 电子设备管理与心理健康双轨并行
原则上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课堂,统一设置保管装置。每所中小学需配备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每月2课时的心理课程。成都市率先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通过AI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提前识别干预心理问题[][]。
此次政策调整标志着基础教育从“分数导向”转向“成长导向”。家长需积极配合学校,合理安排孩子作息,关注劳动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状态,共同为下一代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