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院感防控工作制度是医疗机构预防院内感染的核心规范,通过明确责任分工、标准化操作流程、强化监测培训三大核心措施,保障医患安全并提升医疗质量。其核心价值在于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优化资源使用效率、构建长效防控机制,需结合动态评估与多部门协作落实。**
-
责任体系与组织架构
设立院感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牵头,感染科、护理部、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参与,形成三级管理网络。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兼职感控员负责日常督查,确保制度穿透到每个环节。例如,手术室需专项制定器械消毒流程,门诊部落实分诊隔离措施。 -
标准化操作流程
- 环境管理:每日定时紫外线空气消毒,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设备按钮)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感染病例病房执行终末消毒,医疗废物分类处置。
-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手卫生,高风险操作佩戴N95口罩、护目镜;患者教育涵盖正确佩戴口罩、咳嗽礼仪等。
- 器械处理:复用器械由供应室集中清洗灭菌,硬式内镜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软式内镜用2%戊二醛浸泡≥45分钟。
-
监测与应急响应
建立电子化感染病例上报系统,实时追踪多重耐药菌等关键指标。突发聚集性感染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隔离病例、环境采样、追溯传染链,48小时内完成根因分析并反馈整改。 -
培训与文化塑造
每季度开展分层培训,新员工岗前需通过手卫生、防护服穿脱考核。利用宣传栏、短视频等形式普及感控知识,将感染发生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形成“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文化。
提示: 制度有效性依赖于动态优化,建议每半年结合最新指南(如WHO感染防控建议)修订流程,并通过模拟演练检验实操性。患者反馈通道与匿名报告机制可进一步强化监督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