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心课程论的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
课程目标:社会改造而非适应
该理论主张课程应围绕社会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社会改造能力,而非仅帮助其适应现有社会。课程目标需统一于构建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强调通过教育推动社会变革。
-
课程内容:以社会问题为核心
课程内容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种族歧视等)展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注重跨学科整合。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课程组织:社会活动与实践导向
课程设计强调社会参与和实践活动,主张将学校视为社会改造的实验室。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研、社会运动等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
课程评价:社会价值优先
评价标准以社会贡献为依据,关注课程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文化更新及可持续发展。该理论批判仅以学术成就为评价标准的传统模式,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美国)、弗莱雷(德国)、金帝斯(法国)等,均强调教育作为社会变革工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