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人参与煤矿安全培训后,普遍认识到规范操作、安全意识提升和团队协作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核心,培训不仅强化了专业技能,更从心理层面构建了风险防范思维。以下是培训中总结的关键实践经验:
一、安全教育培训是基础
- 安全规程学习是首要任务。通过事故案例分析,理解“三违”(违规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直接危害,明确井下通风、瓦斯检测等关键指标的操作标准。
- 实操模拟演练增强应急能力。掌握自救器使用、避灾路线识别及突发瓦斯爆炸、透水等险情的快速响应流程,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冷静应对。
二、技能操作需标准化
- 设备规范化使用是关键。例如,掘进机操作需严格遵循“开机前检查-试运行-分段推进”流程,避免误触设备引发故障。
- 岗位风险预判能力通过培训提升。如支护作业前必须观察顶板裂隙状况,预判坍塌风险并采取临时支撑措施。
三、团队协作与责任意识并重
- 班组联防机制保障作业安全。新工人需熟悉“互联保”制度,明确彼此的安全监督职责,例如爆破作业时警戒岗与操作岗的实时沟通。
- 责任归属明确化减少隐患。培训中强调岗位交接班记录完整性,确保设备状态、隐患问题“不留盲区”传递。
四、心理素质与体能训练不可忽视
- 黑暗环境适应性训练缓解井下压抑感。通过模拟巷道封闭演练,逐步消除对狭窄空间的恐慌心理。
- 负重耐力训练提升体能储备。携带自救设备完成长距离逃生演练,确保在体力透支时仍能执行避险动作。
煤矿作业的特殊性要求新工人将培训内容转化为“肌肉记忆”,日常工作中需定期复盘操作细节,主动参与技能竞赛与事故推演,巩固安全防线。企业也应建立“培训-考核-反馈”闭环体系,帮助新工人持续提升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从“学安全”到“守安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