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退休政策迎来重大调整,延迟退休正式落地但采取渐进式过渡,养老金发放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同时推出弹性退休机制允许个人根据情况选择提前或延后退休。新政策兼顾公平性与灵活性,旨在应对老龄化挑战并保障养老体系可持续运转。
-
延迟退休年龄分步实施
男性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延至63岁(每4个月延迟1个月),女干部从55岁延至58岁,女工人从50岁延至55岁。1965-1977年出生人群作为过渡期首批受益者,延迟幅度较小(如1965年男性仅需多工作1个月)。 -
弹性选择权覆盖三类场景
- 提前退休:缴满15年社保可申请最多提前3年退休,养老金按正常标准发放;
- 按时退休:执行调整后的法定年龄;
- 延迟退休:经单位同意可延后3年,养老金计发比例提高1.2%/年,累计可多领30%-40%。
-
养老金双轨调整机制
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上涨20元至143元,地方可叠加调整(如江苏+19元、郑州+35元)。职工养老金重点向月均低于3500元群体倾斜,通过挂钩缴费年限与工资基数实现“多缴多得”,企业退休人员涨幅普遍高于机关事业单位。 -
特殊群体差异化政策
高危工种仍可提前退休(男55岁/女45岁),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可自愿延迟至65岁。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门槛维持15年,但2030年起将逐步提高至20年,缓冲期内断缴不超过6个月不影响权益。 -
配套服务优化升级
全国推行工伤保险跨省结算,社保卡新增京津城际铁路刷卡功能。电子社保卡实现养老金测算、缴费记录查询等“一卡通”服务,覆盖98.9%人口。
建议参保人员及时通过电子社保卡核查缴费年限,中低收入群体可重点关注地方基础养老金补调政策,灵活就业者需规划2030年前缴满15年“安全线”。政策过渡期需结合健康状态与职业特点,理性选择退休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