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教育部文件及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唯物史观
-
基本原理
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核心观点。
-
教学要求
学生需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理解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历史学习与现实问题的解决。
二、时空观念
-
时空维度
指对历史事件与特定时间、空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观念,通过历史纪年、时序、年代尺、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
教学意义
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置于具体时空框架中,理解事件背景与影响,培养历史思维的时空维度。
三、史料实证
-
核心方法
包括史料辨析、分类、运用及观点论证,通过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真实。
-
能力要求
学生需掌握史料搜集、整理、辨析能力,形成“去伪存真”的历史认知。
四、历史解释
-
解释能力
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揭示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形成辩证、客观的历史认知。
-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从多重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逐步接近历史真实。
五、家国情怀
-
情感培养
体现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理解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
实践要求
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
总结
五大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历史学科的育人体系。教学中需注重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导,强化时空观念的训练,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并渗透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培养,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