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在决策或判断时过度依赖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即“锚”),导致后续思考被这个初始值束缚。比如商家先标高价再打折,会让你觉得“划算”;面试时第一个问题可能直接定下面试官对你的整体印象。这种效应无处不在,深刻影响消费、投资甚至日常选择。
-
初始信息就是“锚”
无论是数字、观点还是印象,第一个进入大脑的信息会成为基准。例如,问“非洲国家占联合国比例高于还是低于65%”时,后续估算值会明显偏向65%附近,即使这个数字是随机生成的。 -
对比决定感知
同一件事,锚点不同,感受截然相反。考试不及格时,若全班仅3人挂科,你会焦虑;若有30人挂科,反而觉得“大家都一样”。实际结果未变,但参照系改变了心理评价。 -
商业中的“套路”
粥店问“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比问“加不加鸡蛋”更能提高销量——前者将锚点定在“必须加”,后者则暗示“可不加”。锚定效应被广泛用于定价、谈判等场景。 -
如何减少误导
意识到锚的存在是第一步。做重要决策时,主动寻找其他参考数据,或延迟判断以避免被第一印象绑架。例如买房前先调研市场价,而非依赖卖家的初始报价。
下次遇到“原价999,现价399”的促销,不妨问问自己:这个“原价”是真的吗?还是商家随手抛下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