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整改方案的核心在于资质合规、教学内容审核、资金监管机制、师资认证及宣传规范五大方向,通过系统性调整保障行业健康发展与消费者权益。
第一,资质合规化。机构需完成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手续备案,禁止无证经营或超范围开展业务;学科类培训须符合“双减”政策要求,非学科类机构纳入分类管理体系,确保主体合法性与经营范围透明。
第二,教学内容标准化。课程设置需根据学员年龄与需求分层设计,不得违规超前教学或贩卖焦虑;教材内容需提交监管部门备案,杜绝虚假宣传、低质盗版材料,并定期接受内容审查与质量评估。
第三,资金监管严格化。全面推行预收费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制度,按课程进度分期划拨资金,避免机构挪用或卷款跑路;鼓励“一课一消”模式,保障用户资金安全,降低退费纠纷风险。
第四,师资认证规范化。教师需持教师资格证或专业技能证明上岗,公示教师资质与教学履历;定期组织职业道德与教学能力培训,建立师德考核机制,严禁雇佣有违法犯罪记录或信用不良人员。
第五,宣传行为合法化。广告内容不得承诺“保过”“提分”等效果,禁止制造升学焦虑;收费项目、退费规则等关键信息需在合同与宣传页面明示,杜绝价格欺诈、虚假折扣等误导性营销。
培训机构需以整改方案为契机,构建长效合规机制,通过优化服务质量和运营透明度赢得用户信任。监管部门将加大抽查力度,对违规机构采取罚款、停业甚至吊销资质等处罚措施,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