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性质决定退休年龄
女职工退休年龄的界定主要依据岗位性质,具体规则如下:
一、基本退休年龄标准
-
女工人 :年满50周岁退休;
-
女干部 :年满55周岁退休。
二、政策调整与过渡规定
自2015年起,我国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对女职工退休年龄进行了调整:
-
原50周岁退休的女职工 (非管理岗/工人岗):退休年龄每2个月延迟1个月,逐步延迟至55周岁;
-
原55周岁退休的女职工 (管理岗/干部岗):退休年龄每4个月延迟1个月,逐步延迟至58周岁。
三、岗位性质判断依据
-
劳动合同约定 :企业需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岗位性质(管理岗或非管理岗),并作为退休年龄判断依据;
-
企业管理制度 :通过岗位目录、岗位管理办法等制度界定,需经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
-
历史身份认定 :若退休前档案记载为干部身份且长期从事管理岗位工作,通常按干部退休年龄执行。
四、特殊情形处理
-
管理岗与非管理岗变动 :女工人进入管理岗工作满5年且年龄≥45周岁,或连续在管理岗工作满10年,按干部退休年龄55周岁执行;
-
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合同制女工 :退休年龄仍为55周岁;
-
提前退休 :满足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年龄满55周岁等条件,可申请提前退休。
五、计发月数与养老金计算
退休年龄越晚,计发月数越小,但个人账户养老金会增加。例如:
-
50岁退休:计发月数195个月;
-
55岁退休:计发月数170个月。
总结
女职工退休年龄以退休前岗位性质为准,非管理岗50岁、管理岗55岁。若岗位变动,需通过劳动合同或企业制度确认。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原50岁退休的女职工将逐步延迟至55岁,原55岁退休的女干部将延迟至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