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半导体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占比近年来持续下滑,从2020年的40.2%降至2024年的33.3%,这一变化反映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组趋势。中美技术竞争加剧、中国半导体自给率提升、以及韩国企业向越南和中国台湾转移产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
-
中美博弈的直接影响: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迫使韩国企业调整市场策略,例如减少对中国大陆的直接出口,转而通过中国香港或中国台湾转口。美国对AI芯片的需求增长推动韩国企业(如SK海力士)通过台积电向英伟达供应HBM芯片,进一步分流了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份额。
-
中国半导体自主化进程: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企业的技术突破降低了中国对韩国存储芯片的依赖。2024年中国推出的“半导体白名单”政策优先支持国产替代,进一步挤压了韩国企业的市场空间。
-
产业链区域转移:三星等韩国企业将智能手机生产线从中国迁至越南,带动半导体零部件出口转向东南亚。越南在韩国半导体出口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11.6%升至2024年的12.9%,而中国台湾的份额因HBM芯片贸易激增至14.5%。
未来,韩国半导体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可能继续承压,但短期内仍将依赖这一市场。企业需平衡地缘政治风险与技术优势,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或加速全球格局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