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即属于疲劳驾驶。疲劳驾驶会导致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以下从法规标准、危害表现及预防建议展开说明。
一、疲劳驾驶的法规标准
- 时间界定:驾驶人单次连续驾驶时长不得超过4小时,中途需强制停车休息≥20分钟;
- 特殊车辆要求:货运、客运及危险品运输车辆的驾驶人,每昼夜累计驾驶时长不超过8小时;
- 夜间限制:晚10点至早6点连续驾驶不得超过2小时,因光线、生物钟影响,疲劳风险更高。
二、疲劳驾驶的三大危害
- 事故风险倍增:疲劳状态下,人体感知能力下降60%,事故概率提高4-6倍;
- 操作失误频发:如变道不打灯、油门控制不稳,甚至出现短暂“微睡眠”(约3-5秒无意识状态);
- 健康隐患:长期疲劳驾驶可能引发颈椎病、心血管疾病,并加剧心理焦虑。
三、预防疲劳驾驶的实用措施
- 规划行程:长途驾驶前预留休息节点,每2小时主动停车活动肢体;
- 改善车内环境:保持通风,避免高温、高二氧化碳浓度诱发困倦;
- 警惕疲劳信号:频繁眨眼、哈欠增多、车道偏移时,立即驶入服务区调整;
-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后开车,途中可通过短时小睡(15-30分钟)恢复精力。
驾驶员需严格遵守4小时强制休息规定,主动识别身体状态,切勿因赶时间忽略安全。行车安全无捷径,对抗疲劳既是法律要求,更是对生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