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吱”并非广东传统名菜,而是一道因食用活鼠幼崽得名的争议性禁菜,其残忍的食用方式(夹、蘸、咬各发一声“吱”)和卫生隐患使其被列为中国十大禁菜之一。尽管历史文献显示唐代岭南地区存在类似食俗(如“蜜唧”),但现代考证表明该菜可能源自闽北或逃荒群体,后因南海守岛官兵改良伙食而误传为广东菜系。
- 名称与食用方式:用筷子夹活鼠崽时发出第一声“吱”,蘸调料时第二声,入口咀嚼时第三声,全程需活体操作。调料多为蜂蜜或椒盐,但卫生风险极高,现多用人工饲养大白鼠替代野生鼠类。
- 历史溯源争议:唐代《朝野佥载》记载岭南“蜜唧”食俗,明清文献(如《清稗类钞》)提及粤地鼠肴,但“三吱儿”的北方拟声词特征与粤语不符,且无确切证据证明其为广东本土菜。现代复兴与20世纪南海驻军改善饮食有关。
- 伦理与现状:因涉及活体虐待和公共卫生问题,该菜已被广泛禁止。部分网络视频以猎奇心态传播“三吱”内容,但实际在广东乃至全国餐饮市场均无合法存在。
当前网络流传的“广东人吃三吱视频”多为博眼球的误导信息,既不符合现代饮食伦理,也扭曲了地方饮食文化真相。建议理性看待历史食俗,拒绝传播此类残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