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东不能随意长期使用公司车辆,除非基于公务需求且符合公司章程规定。 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个人资产,滥用车辆可能引发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关键在于区分公私用途并遵守法律及内部制度。
-
法律明确禁止非公务使用
股东出资后,车辆所有权归属公司。若将公车用于接送子女、日常通勤等私人用途,属于侵占公司财产,其他股东可要求赔偿。极端情况下,长期私用且拒不归还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面临刑事处罚。 -
合规使用的例外情形
若股东因公务需要(如接待客户、出差)使用车辆,需留存用车记录、里程证明等证据链。部分公司通过章程或董事会决议,将车辆作为高管福利,但需明确权责对应并申报个税,避免变相分红嫌疑。 -
税务与制度风险警示
低价转让公司车辆给股东、虚报用车费用等操作易触发税务稽查。税务机关可能核定公允价格追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20%个税。建议制定《公务用车管理办法》,规范申请、登记及费用分摊流程。
总结:股东用车必须“师出有名”,优先保障公司利益。建议通过租赁协议明确权责,或担任管理职务获取合规福利,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