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通常需承担全部责任,但存在特定情形可减轻或免除。具体规则如下:
-
基本全责原则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当事人,一般承担全部责任。这是因逃逸行为导致事故责任无法准确认定,且可能加重损害后果。
-
减轻责任的例外情形
若存在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如对方超速、酒驾等),可适当减轻逃逸者的责任。但若逃逸者存在以下行为之一,则不减轻责任:
- 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或毁灭证据。
-
特殊责任认定场景
-
无法认定对方过错 :即使事故责任方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如超载),逃逸者仍可能被认定全责。
-
意外事故 :若逃逸行为与事故无直接因果关系(如对方突然闯入车道),逃逸者仍需承担全责。
-
-
法律后果
逃逸者将面临:
-
保险公司拒赔或追偿;
-
驾驶证被吊销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
刑事责任:逃逸致人重伤或死亡者,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轻伤或财产损失较大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
总结 :逃逸行为在法律上推定为全责,但可通过证明对方过错或特定场景(如意外事故)部分减轻责任。逃逸后果严重,建议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