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等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逃逸,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甚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逃逸的当事人将承担全部责任,但若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减轻责任。
一、逃逸的法律定义及适用条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逃逸是指交通运输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一行为不仅可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还可能单独构成入罪情节。如果逃逸导致特别恶劣的后果,例如致人死亡,则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二、逃逸的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逃逸行为会导致刑事责任加重,具体刑罚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一般逃逸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则可能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民事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逃逸的当事人将承担全部责任。这意味着无论事故责任原本如何划分,逃逸者都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除非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存在过错。
三、逃逸行为的认定标准
逃逸行为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 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明知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
- 行为人故意逃离事故现场,未履行报警、保护现场、救助伤者的义务;
- 逃逸行为与事故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四、逃逸行为的法律提示
- 及时报警与救助: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立即报警并保护现场,避免因逃逸行为加重法律责任。
- 积极配合调查:若因特殊情况无法留在现场,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主动配合后续调查。
- 避免因逃逸导致民事赔偿加重:逃逸行为不仅可能带来刑事责任,还可能使民事赔偿范围扩大,因此切勿因一时冲动而逃避责任。
总结
交通事故逃逸不仅触犯刑法,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加重。发生事故后应第一时间报警、保护现场,并积极救助伤者。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避免因无知或逃避责任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