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成熟五言律诗之一,以质朴语言描绘秋日山野景色,抒发了诗人隐居时的孤寂与彷徨。诗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等名句,通过动静结合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隐逸情怀,展现了初唐诗风由华丽转向清新的重要转折。
-
原文与翻译对照
王绩《野望》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白话译文生动还原了诗人傍晚徘徊于东皋的所见所感:秋色浸染层林,落日余晖笼罩群山,牧人猎马归家的动态与诗人“无相识”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末句借伯夷叔齐“采薇”典故,点明避世之志。 -
创作背景与主题
此诗写于隋唐易代之际,王绩三仕三隐后归隐东皋时。战乱与仕途失意使其寄情山水,诗中“徙倚欲何依”的彷徨,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也折射出乱世文人的普遍苦闷。全诗以景抒情,将田园静谧与内心孤郁交融,开创了唐诗中隐逸主题的先河。 -
艺术特色与影响
作为早期五言律诗,《野望》结构严谨,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画面层次由远及近。其语言摒弃六朝浮华,以白描手法展现“荆钗布裙”般的朴素美,为初唐诗坛注入清新气息,直接影响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
提示:理解《野望》需结合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其“平淡中见深沉”的风格,正是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