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春运》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羁旅诗,核心围绕春日远行见闻展开,通过细腻景物描写传递漂泊孤独感与思乡情结。全诗以“春运”为时空背景,刻画了自然生机与人世孤寂的鲜明对比,并暗含诗人对战乱时局的隐忧。
——创作背景与“春运”含义
杜甫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期,战火蔓延导致诗人长期流离西南。“春运”不同于现代春运概念,特指春季远行。诗中“江边庶草萋已绿”等句,既呈现春意盎然之景,又借草木繁茂隐喻人烟稀少、民生凋敝的深层社会现实。
——意象对比与情感铺陈
全篇紧扣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官:视觉上,“飞来双白鹤”“归雁卿卿”等生机意象强化旅途的流动感;听觉上,“悲鸣”“啾啾”之声则烘托孤身漂泊的苍凉。看似矛盾的意象群,实际暗合杜甫“以乐景写哀情”的创作手法。
——情感内核与时代投射
尾联“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直抒困顿境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紧密联结。诗中未直接提及战乱,但通过对“空村唯见鸟”“有田谁复耕”的细节白描,折射出安史之乱后乡村荒芜、民生艰难的历史图景。
杜甫借春日旅途的片段捕捉,完成了一次个体生命体验与集体时代记忆的交叠。诗中“春运”不仅是地理迁徙的记录,更成为唐代由盛转衰期文人精神漂泊的象征符号。重读此诗,可进一步结合杜甫同期作品《登高》《旅夜书怀》,体会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