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远/春运》以暮春景象为背景,深刻抒发了战乱中漂泊无依的忧思与归乡不得的无奈。诗中“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描绘晚春凋零之景,而“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则直指吐蕃入侵导致的时局动荡,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交织,体现了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典型特征。
-
原文与白话译文
全诗八句:“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前四句写景:桃柳凋零、鸟雀独鸣,渲染暮春孤寂;后四句感怀,点明关中战乱(吐蕃、党项入侵)与剑外未平,归乡之路因军营驻扎而阻断。 -
核心注释解析
- “花絮”指桃柳,“红素”为落花混合泥土的意象。
- “关中乱”引用《唐书》史实:广德二年(764年)吐蕃、回纥入侵,永泰元年(765年)党项寇富平,印证杜甫对时局的敏锐记录。
- “亚夫营”借西汉周亚夫屯兵典故,暗喻郭子仪驻军泾原防御吐蕃,揭示战事对民生的影响。
-
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核
杜甫以“虚中取意”手法,将无景之景(如“春远独柴荆”)化为深沉情感载体。黄生评其“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正是对此诗凝练语言与厚重意境的精准概括。诗中“数有”“何曾”的递进质问,强化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批判。
此诗不仅是晚春风物的写照,更是一幅中唐战乱缩影。读者可从中感受杜甫“诗史”笔力下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共振,体会其沉郁顿挫的诗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