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祭祖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忠臣介子推的寒食禁火习俗,后与节气“清明”融合,形成扫墓、踏青等丰富民俗。
- 节气与节日结合: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耕开始。因与寒食节时间相近,唐代后逐渐合并,演变为祭祖节日。
- 介子推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割肉救主却拒受封赏,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其忌日禁火,形成寒食节,后与清明习俗融合。
- 扫墓传统:秦汉始有墓祭风俗,唐代官方将扫墓定为清明核心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慎终追远”。
- 踏青与生机:清明正值春暖花开,禁火冷食后,人们通过郊游、荡秋千等活动迎接新生,平衡哀思与欢愉。
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既是肃穆的祭奠,也是生机勃勃的春之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