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质期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措施,通过科学设定、规范标注、分类管理及严格处置过期产品,确保消费者健康权益。其核心在于动态监控、透明标识、专区销售,并需结合企业责任与消费者教育形成闭环管理。
食品保质期需根据产品特性(如易腐性、加工工艺)和储存条件(温度、湿度)科学设定,散装食品需精确标注至小时单位。临近保质期食品需按梯度标准分类(如保质期1年以上需提前30天标识),并设置专区销售或捆绑醒目标签,避免隐瞒关键信息。大中型商超应建立独立退货与封存流程,防止过期食品二次流通。企业需配备电子台账系统,记录生产批号、销售流向等信息至少2年,同时定期培训员工识别临界产品。
消费者应养成查看生产日期习惯,避免因促销大量囤积临期食品。监管部门需加强供应链追溯与市场抽检,对篡改标签等行为从严处罚。食品经营者需每日巡检库存,采用“先进先出”原则,对过期产品立即下架并无害化处理。
保质期管理是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需企业自律、监管严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才能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