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质期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措施,通过规范生产、储存、销售环节的日期标识、临界期预警和过期处置,确保消费者权益。关键亮点包括: 分类设定临界期标准、专区陈列临近保质期食品、强制下架并销毁过期产品,以及全程可追溯的记录体系。
-
明确临界期划分标准
根据保质期长短动态设定临界预警期,例如保质期1年以上的需提前30天标识,15天至30天的提前5天,而即食食品(如凉菜、糕点)需精确到小时标注。经营者需在醒目位置公示临界期标准,避免消费者误购。 -
专区管理与透明销售
大中型超市需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分类集中陈列,并标注“请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等提示。捆绑销售或赠品形式的临界期食品,不得遮盖生产日期,需额外粘贴警示标签。 -
过期食品强制退出机制
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必须立即下架、封存,禁止重新包装或作为原料使用。销毁过程需记录并留存影像,保存至少2年。餐饮环节的即食食品若未售完,当日必须清理,不得隔夜销售。 -
全链条记录与责任追溯
从入库到销售,需记录食品名称、生产批号、保质期及购销信息,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临近保质期退货需独立存放并标注,退货途中过期的需就地封存,防止回流市场。
消费者可通过查看专区标识、核对日期、举报违规行为参与监督,而企业完善制度既能避免法律风险,也能提升品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