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2元过期食品最低罚款5万元,但符合“首违不罚”条件可免予处罚。根据《食品安全法》,罚款金额与食品单价无关,而是按货值金额计算:货值不足1万元罚款5万—10万元,超1万元则罚货值10—20倍。不过2025年新规明确,若商家初次违法、货值≤500元且未造成健康损害,可免罚但仍需下架产品。
-
罚款标准核心依据是货值金额
即使过期食品仅售2元,只要货值总额不足1万元,监管部门仍可处以5万元起步的罚款。例如某小店库存过期食品总货值800元,即使单件售价低至2元,也面临5万—10万元罚款。若货值超1万元(如批发商库存),罚款将按货值10—20倍计算,最高可达数百万元。 -
免罚需同时满足4项条件
商家需证明是初次违法、货值≤500元、如实说明进货来源(如提供正规供应商票据)、且未引发食品安全事故。例如2024年某蔬菜店因销售2.5元过期泡菜被举报,因符合条件最终免罚,但若同一商家再次违规则不再适用免罚政策。 -
消费者**可主张1000元赔偿
购买到2元过期食品的消费者,依法有权要求商家退还货款并额外赔偿1000元。这是法律规定的底线赔偿标准,与食品价格无关。若商家拒绝,消费者可通过12315投诉或诉讼**。 -
情节严重将承担刑事责任
若过期食品导致食物中毒等健康损害,商家可能面临吊销许可证甚至刑事追责,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监管部门还会追溯问题食品源头,对上下游链条进行排查。
建议商家定期清查库存食品保质期,建立进货台账;消费者购买时注意检查包装日期,留存购物凭证。食品安全无小事,轻微违法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