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国家对劳务派遣工的管理进行了系统性规范,主要变化如下:
一、核心政策调整
-
岗位性质严格限定
劳务派遣仅允许在以下三类岗位使用:
-
临时性岗位 :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如项目制、短期活动支持);
-
辅助性岗位 :非主营业务(如保洁、后勤);
-
替代性岗位 :正式员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暂时空缺的岗位(如产假顶岗)。
建筑工地、医疗医护、教师等民生敏感岗位全面禁止派遣。
-
-
用工比例红线收紧
企业使用派遣工比例不得超过总员工数的10%,超限需在3年内整改,期间不得新增派遣员工。违规将面临每人5000-1万元罚款及吊销许可证风险。
二、劳动者权益保障
-
同工同酬强制实施
派遣工与正式员工在基本工资、绩效、福利、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社保基数按用工单位所在地标准执行,加班费用由用工单位直接支付。
-
社会保险与福利
派遣单位需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保,且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当地最低标准。跨地区派遣时,社保按用工地标准执行。
三、政府与企业的责任
-
禁止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劳务派遣
财政部明确禁止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使用劳务派遣,要求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
违规处罚力度加大
企业超比例使用派遣工或违规操作,将面临高额罚款、许可证吊销等处罚。
四、实施时间与背景
- 新规自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基于财政部对劳务派遣乱象的整治需求,旨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
总结 :政策通过严格岗位限定、比例管控、同工同酬等手段,逐步减少劳务派遣的滥用,但未完全取消该制度,而是促使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