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解聘劳动者需依法支付赔偿的情形主要包括经济补偿金(N或N+1)、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2倍赔偿(2N)以及特殊情形下的解雇限制。具体赔偿标准与劳动者工作年限、解除原因及程序合法性直接相关。
-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
劳动者因非过失性原因被解雇(如企业经营调整、员工不胜任工作等),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工作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若用人单位未提前30日通知解雇,需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即“N+1”)。 -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规则
用人单位违反法定程序或理由单方解雇(如无证据证明员工严重违规),劳动者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获得2倍经济补偿金(2N)。例如,工作3年的员工被违法解雇,可获赔6个月工资(3×2)。 -
特殊情形的解雇限制与赔偿
劳动者处于医疗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或患职业病、因工负伤丧失劳动能力时,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雇。若强行解除,除支付2N赔偿外,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额外医疗补助费。 -
协商一致解除的赔偿协商空间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经济补偿可高于法定标准,但不得低于N。若用人单位主动提出协商且劳动者同意,仍需按N支付补偿。 -
赔偿支付的时限与争议处理
经济补偿应在办结工作交接时一次性支付,逾期需加付赔偿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罚金。劳动者对赔偿有异议的,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者遭遇解雇时,需核查解除理由的合法性及赔偿计算的准确性,留存书面通知、工资流水等证据;用人单位则需严格遵守解雇程序,避免因违法成本加重经营风险。双方均可通过提前了解法律规定,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