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188条诉讼时效规定

​《民法典》第188条明确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保护期不超过20年。​​ 该条款旨在平衡权利保护与法律秩序稳定,兼顾特殊情形下的时效延长可能,是民事权利救济的时间边界核心依据。

  1. ​时效期间分类与起算规则​
    普通诉讼时效(3年)与特别时效(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4年)均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时起算,而20年最长时效从权利实际受损日起算且不可中断、中止。例如,分期债务的时效自最后一期履行期满计算,体现对复杂法律关系的灵活处理。

  2. ​时效中止与中断的适用场景​
    时效中止针对不可抗力、行为能力缺失等客观障碍,发生在时效最后6个月内,中止事由消除后补足6个月;中断则因权利人主张权利、义务人认诺等行为重新计算3年时效,例如起诉或催收均能中断时效。

  3. ​特殊群体的保护机制​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赔偿请求权时效自18周岁起算,无行为能力人对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时效自代理关系终止起算,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

  4. ​不适用时效的例外情形​
    停止侵害、不动产物权返还、抚养费等请求权不受时效限制,因其涉及公共利益或基本生存保障,例如追讨数年前的赡养费仍可获法院支持。

​提示:​​ 时效制度并非鼓励债务人逃避债务,而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若遇特殊情况(如证据未发现),可申请法院延长时效,但需充分举证。建议民事主体留存权利主张凭证,避免时效风险。

本文《民法典188条诉讼时效规定》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134402.html

相关推荐

民法典196条规定诉讼时效

《民法典》第196条规定了某些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这些请求权包括: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诉讼时效限制而无法维护自身权利。 1.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未行使权利,将丧失胜诉权的法律制度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几条规定欠钱不还

​​《民法典 》明确规定欠钱不还的法律责任,核心条款包括第675条(还款义务与逾期利息)、第577条(违约责任)以及第1064条(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等,为债权人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 ​​还款义务与期限​ ​ 借款人需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未明确期限的,债权人可随时要求还款,但需给予合理准备时间。逾期未还的,需支付约定或法定的逾期利息。 ​​违约责任​ ​ 债务人未履行还款义务的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六条的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合理确定各方权利义务。该条款是民法典的基础性原则,‌贯穿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领域 ‌,‌平衡利益关系 ‌,‌防止权利义务明显失衡 ‌,‌为司法裁决提供依据 ‌。 ‌1. 公平原则的内涵与价值 ‌ 公平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结果符合社会公认的正义标准,强调权利义务对等性。例如,合同约定显失公平时,受损方可请求法院调整条款;侵权责任中,若双方均无过错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规定

​​《民法总则 》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特殊情形最长不超过20年​ ​,​​起算时间因权利类型而异​ ​,​​中止或中断可延长时效​ ​,​​法院不得主动援引时效规定​ ​。以下是具体规定与适用要点: ​​普通时效与最长保护期​ ​ 一般民事权利诉讼时效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算。但若权利受损超过20年(即使不知情),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几条是赔偿肖像权新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9条是关于赔偿肖像权的新规定。这一条款明确了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侵犯肖像权,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强调保护人格利益的立法精神。 1. 明确赔偿肖像权的规定 第1019条删除了原《民法通则》中“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这意味着只要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论是否具有营利目的,都构成侵权行为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188条诉讼时效

​​《民法典 》第188条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保护期为20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 ​ 该条款统一了诉讼时效标准,明确时效起算条件,并设置双重期限平衡权利保护与社会关系稳定。以下分点解析核心规则与注意事项: ​​3年普通时效的适用范围​ ​ 适用于合同纠纷(如借贷、买卖)、侵权赔偿等常见民事权利请求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88条到第199条,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1.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 《民法典》第188条明确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 特殊诉讼时效期间 《民法典》也规定了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诉讼时效期间,例如: 短期诉讼时效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是否已经废止

​​《民法通则 》已于2021年1月1日《民法典 》施行时正式废止​ ​,其核心内容已被《民法典》吸收整合,​​但部分条款在特定过渡期内仍可能作为补充依据​ ​。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废止时间与法律依据​ ​ 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民法典》明确废止了《民法通则》等九部法律,并于2021年1月1日生效。这是通过“明示废止”方式完成的新旧法更替,确保了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第90条怎么规定的

‌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但禁止高利贷,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该条款明确保护民事主体间基于自愿、平等原则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同时通过限制利率防范高利贷行为,维护金融秩序和借款人权益。 ‌合法借贷关系的法律保护 ‌ 借贷行为需满足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等条件。例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实际交付借款时生效,借款人应按约定返还本金

2025-05-15 资格考试

废止的法律还能作为依据吗

​​废止的法律一般不能作为依据,但存在例外情况。​ ​根据法律时效性原则,废止的法律通常失去效力,​​但若争议事实发生在该法律生效期间,仍可能适用旧法​ ​;​​特殊情况下新法会溯及既往​ ​,或允许参考旧法进行裁判说理。以下是具体分析: 法律具有明确的时效性,废止后原则上不再具备约束力。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依据现行有效法律裁判案件,以确保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公正性。例如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全文

《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是指为了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时间效力,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12月29日发布的司法解释。 一、《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民法典》的正确实施,需要明确其时间效力,即《民法典》对它生效前发生的法律事实是否具有约束力。 二、《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 一般规定 :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前后诉讼时效衔接

​​民法典实施后,诉讼时效衔接的核心规则是“从旧兼从新”:对于民法典施行前的纠纷,若原诉讼时效未届满则适用新法3年时效;已届满的不再保护;分期债务统一从最后一期起算​ ​。​​特殊情形(如未成年人性侵案)时效起算点另有规定​ ​,确保法律过渡期的公平性。 ​​新旧时效的适用边界​ ​ 民法典施行前发生的纠纷,若原2年时效未届满(如2019年借款到期未还,2021年起诉),自动延长至3年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诉讼时效特殊规定

民法典诉讼时效的特殊规定针对特定情形延长或调整时效起算规则,‌核心亮点包括未成年人受性侵案件诉讼时效延后起算、国际合同纠纷适用四年时效、分期履行债务时效统一计算 ‌等,旨在平衡权利保护与法律效率。 ‌1. 未成年人受性侵案件的特殊起算点 ‌ 未成年人因性侵害主张赔偿的诉讼时效,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避免因年龄限制导致**困难。这一规定突破普通诉讼时效的三年限制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时效规定司法解释

​​《民法典 》时效规定司法解释明确: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最长保护期20年,且存在中止、中断等特殊规则。​ ​关键亮点包括:​​不适用时效的4类请求权​ ​(如抚养费、物权返还)、​​分期债务时效从最后一期起算​ ​、​​未成年人性侵案时效自18岁起算​ ​,以及​​时效抗辩需由当事人主动提出​ ​等核心要点。 ​​时效期间分类与起算​ ​ 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民法总则》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和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两者关系密切,总则奠定了民法典的基础框架,而民法典则在总则的基础上对民事制度进行了具体化和完善。 一、总则的定位与功能 统领性作用 :民法总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为民法典各分编提供了基础和指导。例如,总则明确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以及民事权利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还有效吗

​​《民法总则 》自2021年1月1日起已废止,其内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吸收并完善。​ ​ 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石,全面替代了原《民法总则》及多部单行法,实现了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化与现代化。 ​​废止依据明确​ ​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条明确规定,《民法总则》与《合同法 》《物权法 》等九部法律同步废止。这一调整旨在消除法律冲突,统一裁判标准,例如将诉讼时效从2年延长至3年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和民法总则以哪个为准

​​《民法通则 》和《民法总则 》的适用关系以“新法优于旧法”为原则,即两法并存时冲突部分以《民法总则》为准,但需注意法律事实发生的时间节点​ ​。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施行后,《民法通则》未被废止,二者并行但《民法总则》在规则更新、体系整合上更具优先性,尤其对2017年10月1日后发生的民事行为直接适用。 分点展开论述: ​​并行有效但新法优先​ ​:两法均现行有效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对照表

《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对照表:全面解读新旧法条变化 《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作为民法领域的重要法律规范,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两者的详细对照表,帮助您快速理解新旧法条的变化。 1. 法律名称与定位 《民法通则》 :作为民法领域的基本法,于1986年颁布,旨在为民事法律行为提供一般性规定。 《民法总则》 :于2017年颁布,作为民法典的总则部分,统领各分编,构建了完整的民法体系。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区别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核心区别在于‌法律定位、内容体系与适用规则 ‌。‌民法总则(2017年施行)是民法典的总纲,替代了民法通则(1987年施行)的多数规则 ‌,二者在基本原则、民事主体范围、权利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民法总则效力优先。 从时间效力看,民法总则是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法,而民法通则自1987年沿用至民法典施行前。在两者规定冲突时,‌民法总则作为新法优先适用 ‌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民法总**法通则

​​《民法典 》《民法总则 》《民法通则 》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三大基石,三者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时代创新性。​ ​《民法通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民事基本法,《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编纂的“先行篇”,而《民法典》则是系统整合后的民事法律“百科全书”。​​核心区别在于:立法定位不同(通则→总则→法典)、调整范围递进(从基础规则到全面保护)、权利体系完善(新增隐私权、环境权等现代权益)。​ ​

2025-05-15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