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188条明确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保护期不超过20年。 该条款旨在平衡权利保护与法律秩序稳定,兼顾特殊情形下的时效延长可能,是民事权利救济的时间边界核心依据。
-
时效期间分类与起算规则
普通诉讼时效(3年)与特别时效(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4年)均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时起算,而20年最长时效从权利实际受损日起算且不可中断、中止。例如,分期债务的时效自最后一期履行期满计算,体现对复杂法律关系的灵活处理。 -
时效中止与中断的适用场景
时效中止针对不可抗力、行为能力缺失等客观障碍,发生在时效最后6个月内,中止事由消除后补足6个月;中断则因权利人主张权利、义务人认诺等行为重新计算3年时效,例如起诉或催收均能中断时效。 -
特殊群体的保护机制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赔偿请求权时效自18周岁起算,无行为能力人对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时效自代理关系终止起算,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 -
不适用时效的例外情形
停止侵害、不动产物权返还、抚养费等请求权不受时效限制,因其涉及公共利益或基本生存保障,例如追讨数年前的赡养费仍可获法院支持。
提示: 时效制度并非鼓励债务人逃避债务,而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若遇特殊情况(如证据未发现),可申请法院延长时效,但需充分举证。建议民事主体留存权利主张凭证,避免时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