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第几条是赔偿肖像权新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9条是关于赔偿肖像权的新规定。这一条款明确了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侵犯肖像权,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强调保护人格利益的立法精神。

1. 明确赔偿肖像权的规定

  • 第1019条删除了原《民法通则》中“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这意味着只要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论是否具有营利目的,都构成侵权行为。这一修改彰显了对人格利益的全面保护。
  • 赔偿责任涵盖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失赔偿,确保权利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 肖像权的保护范围

  • 肖像权不仅涉及对肖像的物理性侵害,如丑化、污损,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等行为。
  • 肖像权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但未经同意的使用行为将被视为侵权。

3. 法律适用场景

  • 在实际案例中,如未经允许使用他人肖像用于商业广告、新闻报道或其他公开场合,都可能被认定为侵权,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合理使用范围在《民法典》第1020条中有明确规定,例如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合法用途不构成侵权。

4. 对公众的意义

  • 第1019条的规定提升了公众对肖像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和肖像更容易被滥用。
  •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未经他人同意使用其肖像可能面临法律风险,而权利人则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总结

《民法典》第1019条是赔偿肖像权的新规定,强调对人格利益的全面保护,删除了“以营利为目的”的限制,明确了未经同意即构成侵权的原则。公众需增强肖像权保护意识,避免因不当使用他人肖像而承担法律责任。

本文《民法典第几条是赔偿肖像权新规定》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134397.html

相关推荐

民法典188条诉讼时效

​​《民法典 》第188条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保护期为20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 ​ 该条款统一了诉讼时效标准,明确时效起算条件,并设置双重期限平衡权利保护与社会关系稳定。以下分点解析核心规则与注意事项: ​​3年普通时效的适用范围​ ​ 适用于合同纠纷(如借贷、买卖)、侵权赔偿等常见民事权利请求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88条到第199条,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1.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 《民法典》第188条明确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 特殊诉讼时效期间 《民法典》也规定了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诉讼时效期间,例如: 短期诉讼时效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是否已经废止

​​《民法通则 》已于2021年1月1日《民法典 》施行时正式废止​ ​,其核心内容已被《民法典》吸收整合,​​但部分条款在特定过渡期内仍可能作为补充依据​ ​。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废止时间与法律依据​ ​ 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民法典》明确废止了《民法通则》等九部法律,并于2021年1月1日生效。这是通过“明示废止”方式完成的新旧法更替,确保了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第90条怎么规定的

‌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但禁止高利贷,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该条款明确保护民事主体间基于自愿、平等原则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同时通过限制利率防范高利贷行为,维护金融秩序和借款人权益。 ‌合法借贷关系的法律保护 ‌ 借贷行为需满足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等条件。例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实际交付借款时生效,借款人应按约定返还本金

2025-05-15 资格考试

废止的法律还能作为依据吗

​​废止的法律一般不能作为依据,但存在例外情况。​ ​根据法律时效性原则,废止的法律通常失去效力,​​但若争议事实发生在该法律生效期间,仍可能适用旧法​ ​;​​特殊情况下新法会溯及既往​ ​,或允许参考旧法进行裁判说理。以下是具体分析: 法律具有明确的时效性,废止后原则上不再具备约束力。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依据现行有效法律裁判案件,以确保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公正性。例如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意见被废止了吗

​​《民法通则意见》已随《民法通则 》的废止而整体失效,但部分条款因与《民法典 》冲突更早被单独废止,现行民事法律关系由《民法典》统一调整。​ ​ ​​整体废止时间与依据​ ​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后,《民法通则》及配套的《民法通则意见》被明示废止。法律依据为《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条,明确列举了同步废止的九部旧法,包括《民法通则》。 ​​部分条款的提前废止​ ​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还有效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已废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全面替代​ ​。作为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文件,民法通则曾于1987年施行,奠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但​​民法典的生效标志着其历史使命的终结​ ​。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废止时间与法律依据​ ​ 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同步废止了民法通则等9部单行民事法律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确立了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涵盖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责任等核心内容,于1986年颁布实施,为后续民法典的制定奠定框架 ‌。其全文系统性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与规则,旨在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核心内容分述如下 ‌: ‌民事主体制度 ‌:明确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标准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这一条款明确了不当得利的法律处理原则,强调公平原则和权益保护,是民事法律中重要的公平性条款。 1. 不当得利的定义 不当得利是指一方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因某种法律事实而获得利益,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其核心在于“没有合法根据”,即受益人的获利缺乏法律上的正当性。 2.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否废止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未被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基础。这些法律在制定和修改时都经过了严格的程序,包括立法调研、草案起草、审议修改、表决通过等多个环节,以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 宪法的稳定性: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规定

​​《民法总则 》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特殊情形最长不超过20年​ ​,​​起算时间因权利类型而异​ ​,​​中止或中断可延长时效​ ​,​​法院不得主动援引时效规定​ ​。以下是具体规定与适用要点: ​​普通时效与最长保护期​ ​ 一般民事权利诉讼时效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算。但若权利受损超过20年(即使不知情),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六条的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合理确定各方权利义务。该条款是民法典的基础性原则,‌贯穿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领域 ‌,‌平衡利益关系 ‌,‌防止权利义务明显失衡 ‌,‌为司法裁决提供依据 ‌。 ‌1. 公平原则的内涵与价值 ‌ 公平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结果符合社会公认的正义标准,强调权利义务对等性。例如,合同约定显失公平时,受损方可请求法院调整条款;侵权责任中,若双方均无过错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几条规定欠钱不还

​​《民法典 》明确规定欠钱不还的法律责任,核心条款包括第675条(还款义务与逾期利息)、第577条(违约责任)以及第1064条(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等,为债权人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 ​ ​​还款义务与期限​ ​ 借款人需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未明确期限的,债权人可随时要求还款,但需给予合理准备时间。逾期未还的,需支付约定或法定的逾期利息。 ​​违约责任​ ​ 债务人未履行还款义务的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196条规定诉讼时效

《民法典》第196条规定了某些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这些请求权包括: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诉讼时效限制而无法维护自身权利。 1.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未行使权利,将丧失胜诉权的法律制度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188条诉讼时效规定

​​《民法典 》第188条明确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保护期不超过20年。​ ​ 该条款旨在平衡权利保护与法律秩序稳定,兼顾特殊情形下的时效延长可能,是民事权利救济的时间边界核心依据。 ​​时效期间分类与起算规则​ ​ 普通诉讼时效(3年)与特别时效(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4年)均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时起算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全文

《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是指为了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时间效力,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12月29日发布的司法解释。 一、《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民法典》的正确实施,需要明确其时间效力,即《民法典》对它生效前发生的法律事实是否具有约束力。 二、《民法典》溯及力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 一般规定 :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前后诉讼时效衔接

​​民法典实施后,诉讼时效衔接的核心规则是“从旧兼从新”:对于民法典施行前的纠纷,若原诉讼时效未届满则适用新法3年时效;已届满的不再保护;分期债务统一从最后一期起算​ ​。​​特殊情形(如未成年人性侵案)时效起算点另有规定​ ​,确保法律过渡期的公平性。 ​​新旧时效的适用边界​ ​ 民法典施行前发生的纠纷,若原2年时效未届满(如2019年借款到期未还,2021年起诉),自动延长至3年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诉讼时效特殊规定

民法典诉讼时效的特殊规定针对特定情形延长或调整时效起算规则,‌核心亮点包括未成年人受性侵案件诉讼时效延后起算、国际合同纠纷适用四年时效、分期履行债务时效统一计算 ‌等,旨在平衡权利保护与法律效率。 ‌1. 未成年人受性侵案件的特殊起算点 ‌ 未成年人因性侵害主张赔偿的诉讼时效,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避免因年龄限制导致**困难。这一规定突破普通诉讼时效的三年限制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时效规定司法解释

​​《民法典 》时效规定司法解释明确: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最长保护期20年,且存在中止、中断等特殊规则。​ ​关键亮点包括:​​不适用时效的4类请求权​ ​(如抚养费、物权返还)、​​分期债务时效从最后一期起算​ ​、​​未成年人性侵案时效自18岁起算​ ​,以及​​时效抗辩需由当事人主动提出​ ​等核心要点。 ​​时效期间分类与起算​ ​ 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民法总则》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和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两者关系密切,总则奠定了民法典的基础框架,而民法典则在总则的基础上对民事制度进行了具体化和完善。 一、总则的定位与功能 统领性作用 :民法总则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为民法典各分编提供了基础和指导。例如,总则明确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以及民事权利

2025-05-15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