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确立了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涵盖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责任等核心内容,于1986年颁布实施,为后续民法典的制定奠定框架‌。其全文系统性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与规则,旨在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核心内容分述如下‌:

  1. 民事主体制度‌:明确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规定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标准,例如自然人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始于18周岁,法人需依法登记成立。
  2. 民事权利体系‌:确立财产权(如所有权、债权)和人身权(如姓名权、肖像权)的保护范围,强调权利行使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权益。
  3. 民事责任规则‌:区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规定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责任承担方式,引入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相结合的归责原则。
  4. 诉讼时效制度‌:普通诉讼时效为2年(现民法典调整为3年),特殊情形可延长,明确时效中止、中断的条件及法律后果。
  5.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针对涉外婚姻、继承等情形,规定适用法律的选择原则,体现国际私法规则的初步实践。

民法通则作为我国民事立法的里程碑,‌其原则与规则至今仍具指导意义‌。随着2020年民法典的正式施行,民法通则相关内容已被吸收整合,建议公众在处理具体法律事务时优先参照民法典最新规定,以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本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全文》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134381.html

相关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这一条款明确了不当得利的法律处理原则,强调公平原则和权益保护,是民事法律中重要的公平性条款。 1. 不当得利的定义 不当得利是指一方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因某种法律事实而获得利益,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其核心在于“没有合法根据”,即受益人的获利缺乏法律上的正当性。 2.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否废止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未被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基础。这些法律在制定和修改时都经过了严格的程序,包括立法调研、草案起草、审议修改、表决通过等多个环节,以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 宪法的稳定性: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52条废止

​​《民法通则 》第52条已随《民法典 》施行而废止,其核心内容被吸收并优化为“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等条款,​ ​体现了立法对合同效力的精细化调整,既保留了对公共利益和道德底线的保护,又删除了冗余规则以鼓励市场交易。 ​​废止背景与法律衔接​ ​ 原《民法通则》第52条关于合同无效情形的规定,因《民法典》的体系化整合而废止。新法将“损害国家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84条是否废止

​​《民法通则 》第84条已随《民法典 》生效而废止,其核心内容被《民法典》合同编吸收并优化。​ ​ 原条款规定的债权债务关系规则,现由《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等条款替代,新旧法衔接明确,法律适用更系统化。 ​​废止依据​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其第一千二百六十条明确规定《民法通则》同步废止,包括第84条在内的全部条款均不再独立适用。新法对旧法内容进行整合升级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废止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已于2021年1月1日 废止,其废止的主要依据是2020年5月28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废止背景 民法典的编纂与实施 :民法典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大变革,整合了包括《民法通则》在内的多部民事单行法,形成了统一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体系的完善 :废止《民法通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025-05-15 资格考试

现行的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法律,于1986年颁布,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等核心原则,规范了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并于2021年随《民法典 》施行而废止。​ ​ 其核心内容包括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规则、民事责任体系等,为市场经济运行和个人权益保护提供了基本框架。 ​​基本原则与调整范围​ ​ 民法通则明确以“平等主体”为调整对象,涵盖公民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的关系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关系可概括为:‌民法总则是民法通则的升级版 ‌,二者具有‌继承与更新关系 ‌。‌民法总则实施后并未完全废止民法通则 ‌,而是通过吸收核心内容、调整法律规则,逐步推动民法体系的完善,最终在民法典生效后,二者‌同步废止 ‌。 ‌关键亮点提炼 ‌: ‌民法通则(1987年生效)是我国民事领域基础性法律 ‌,涵盖广泛但缺乏体系化; ‌民法总则(2017年生效)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 ‌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新民法通则

​​最新《民法通则 》的核心调整聚焦于合同解释规则细化、民事主体权益扩展及交易习惯认定标准化,旨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法律关系,同时强化对格式条款、预约合同等特殊情形的司法指引。​ ​ ​​合同解释规则更趋灵活​ ​ 法院需综合缔约背景、履行行为等因素确定真实意思表示,若双方对条款有共同理解(即使偏离通常含义),优先采纳该理解。对条款效力的争议,倾向选择有利于合同有效的解释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出生日期以什么为准

​​民法通则中出生日期的认定标准以户籍证明为首要依据,其次是医院出生证明或其他有效证明。​ ​若存在足以推翻上述记载的证据,则以实际证据为准。这一规则在《民法典 》实施后进一步明确,​​出生证明的效力优先于户籍登记​ ​,但两者均可被其他有效证据推翻。 ​​户籍证明的优先性​ ​:根据《民法通则 》及最高法相关意见,公民出生时间首先以户籍登记为准。这是传统法律实践中认定年龄的核心依据

2025-05-15 资格考试

物权法是不是废除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为我国物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其中物权编取代了《物权法》的相关内容。这意味着《物权法》已被废止,其条款和原则已融入《民法典》中。 1. 《物权法》的废止背景 《物权法》作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物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05-15 资格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还有效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已废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全面替代​ ​。作为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文件,民法通则曾于1987年施行,奠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但​​民法典的生效标志着其历史使命的终结​ ​。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废止时间与法律依据​ ​ 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同步废止了民法通则等9部单行民事法律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意见被废止了吗

​​《民法通则意见》已随《民法通则 》的废止而整体失效,但部分条款因与《民法典 》冲突更早被单独废止,现行民事法律关系由《民法典》统一调整。​ ​ ​​整体废止时间与依据​ ​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后,《民法通则》及配套的《民法通则意见》被明示废止。法律依据为《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条,明确列举了同步废止的九部旧法,包括《民法通则》。 ​​部分条款的提前废止​ ​

2025-05-15 资格考试

废止的法律还能作为依据吗

​​废止的法律一般不能作为依据,但存在例外情况。​ ​根据法律时效性原则,废止的法律通常失去效力,​​但若争议事实发生在该法律生效期间,仍可能适用旧法​ ​;​​特殊情况下新法会溯及既往​ ​,或允许参考旧法进行裁判说理。以下是具体分析: 法律具有明确的时效性,废止后原则上不再具备约束力。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依据现行有效法律裁判案件,以确保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公正性。例如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第90条怎么规定的

‌民法通则第90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但禁止高利贷,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该条款明确保护民事主体间基于自愿、平等原则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同时通过限制利率防范高利贷行为,维护金融秩序和借款人权益。 ‌合法借贷关系的法律保护 ‌ 借贷行为需满足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等条件。例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实际交付借款时生效,借款人应按约定返还本金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是否已经废止

​​《民法通则 》已于2021年1月1日《民法典 》施行时正式废止​ ​,其核心内容已被《民法典》吸收整合,​​但部分条款在特定过渡期内仍可能作为补充依据​ ​。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废止时间与法律依据​ ​ 2020年5月28日通过的《民法典》明确废止了《民法通则》等九部法律,并于2021年1月1日生效。这是通过“明示废止”方式完成的新旧法更替,确保了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88条到第199条,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1.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 《民法典》第188条明确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 特殊诉讼时效期间 《民法典》也规定了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诉讼时效期间,例如: 短期诉讼时效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188条诉讼时效

​​《民法典 》第188条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保护期为20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 ​ 该条款统一了诉讼时效标准,明确时效起算条件,并设置双重期限平衡权利保护与社会关系稳定。以下分点解析核心规则与注意事项: ​​3年普通时效的适用范围​ ​ 适用于合同纠纷(如借贷、买卖)、侵权赔偿等常见民事权利请求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几条是赔偿肖像权新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9条是关于赔偿肖像权的新规定。这一条款明确了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其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果侵犯肖像权,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强调保护人格利益的立法精神。 1. 明确赔偿肖像权的规定 第1019条删除了原《民法通则》中“以营利为目的”的构成要件,这意味着只要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论是否具有营利目的,都构成侵权行为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规定

​​《民法总则 》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特殊情形最长不超过20年​ ​,​​起算时间因权利类型而异​ ​,​​中止或中断可延长时效​ ​,​​法院不得主动援引时效规定​ ​。以下是具体规定与适用要点: ​​普通时效与最长保护期​ ​ 一般民事权利诉讼时效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算。但若权利受损超过20年(即使不知情),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典第六条的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合理确定各方权利义务。该条款是民法典的基础性原则,‌贯穿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领域 ‌,‌平衡利益关系 ‌,‌防止权利义务明显失衡 ‌,‌为司法裁决提供依据 ‌。 ‌1. 公平原则的内涵与价值 ‌ 公平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结果符合社会公认的正义标准,强调权利义务对等性。例如,合同约定显失公平时,受损方可请求法院调整条款;侵权责任中,若双方均无过错

2025-05-15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