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民事活动的方方面面,从出生到终老,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其总则编作为民法典的纲领性部分,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并创新性地引入绿色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各分编提供统一遵循。
-
核心定位与结构
民法典共7编1260条,总则编统领全局,明确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权利义务,并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等基础规则。总则编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立法目的,体现中国特色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
基本原则的突破
除传统民法原则外,总则编首创“绿色原则”,要求民事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回应可持续发展需求。强化对胎儿权益的保护(如继承权)、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调至8周岁,并明确网络虚拟财产、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 -
社会热点回应
针对“扶不扶”困境,总则编规定见义勇为免责,救助人非重大过失不担责;延长诉讼时效至3年,并允许未成年人遭性侵后成年再起诉,体现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新增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村委会)的特别法人资格,完善基层治理法律依据。 -
权利体系的开放性
总则编构建了以民事权利为中心的体系,涵盖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并保持开放性以适应新兴权益(如数据权益)。“平等保护”原则覆盖所有市场主体,包括农村集体财产,推动市场经济法治化。
民法典总则编以人民为中心,既传承传统民法精髓,又创新回应时代需求,为公民日常生活和司法实践提供清晰指引。学习总则编,是理解民法典精神的第一步,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