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常见手段包括:虚构主体身份、伪造印章文件、设置霸王条款、虚假履行承诺以及利用格式合同漏洞。这些手法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合同文本或交易流程实施欺诈,需警惕异常交易条件与对方资质真实性。
常见诈骗手段解析
-
虚构主体身份
冒用或伪造公司资质,如使用注销企业名称、虚假法人信息签约,或通过皮包公司签订合同后消失。 -
伪造印章文件
私自刻制公章、伪造营业执照或授权书,甚至篡改合同关键条款(如金额、交货期),诱骗对方签署。 -
霸王条款陷阱
在合同中埋设不平等条款,例如单方面解约权、高额违约金或模糊责任界定,后期以此胁迫受害者。 -
虚假履行承诺
以小额履约获取信任(如支付首付款),诱导对方扩大合作后拒不履行主合同义务,或卷款跑路。 -
格式合同漏洞
利用对方未细审合同细节,通过晦涩术语或附加条款隐藏欺诈内容(如自动续约、隐性收费)。
提示:签约前务必核实对方资质、留存证据,对异常优惠条款保持警惕,必要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