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合同诈骗需从主体、主观、客观三方面综合判断,结合权威法律条款和实际案例分析如下:
一、核心判定标准
-
主体与主观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故意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对方财物且数额较大。
-
客观行为特征
-
虚构单位或冒用身份 :以不存在的单位或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
虚假担保 :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
-
履约能力不足 :通过小额履行骗取信任后签订大额合同,或以“先履行”方式诱骗对方;
-
资金流向异常 :要求将款项汇入私人账户而非公司账户。
-
二、常见诈骗手段
-
“演双簧” :通过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或企业,虚构商品交易;
-
“高进低出” :高价签订合同后低价倾销货物并逃匿;
-
“虚假证明材料” :伪造土地证、房产证等作担保。
三、防范建议
-
核实资质 :通过工商、行业协会查询合作方信息;
-
审查合同条款 :警惕高额预付款、保证金等不合理要求;
-
实地考察 :对大额项目要求实地验证生产经营情况;
-
保留证据 :合同、转账记录、沟通记录等需妥善保存。
四、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诈骗数额较大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者加重处罚,需结合具体金额和情节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