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需从法律完善、服务适老化、风险防范、社会协同四方面入手,重点解决赡养纠纷、金融诈骗、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与全民参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法律保障是核心基础。《民法典》明确居住权、遗嘱形式多样化等规定,确保老年人财产和人身权益;最新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强化多部门协同,为涉老案件提供司法绿色通道,例如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立案服务,并对虐待、遗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服务适老化是关键支撑。保险、金融等行业需优化服务流程,如《保险机构适老服务规范》要求简化理赔程序、提供大字版合同,确保老年人便捷使用。公共设施应配备无障碍通道,法律咨询热线需提供方言支持,消除数字鸿沟。
风险防范需提前布局。针对养老诈骗高发领域(如保健品销售、理财陷阱),社区应联合社工定期开展反诈宣传,通过案例解析提升老年人识骗能力;同时建立涉老纠纷预警机制,对赡养矛盾、房产继承等风险早发现、早调解。
社会协同形成长效合力。鼓励邻里、志愿者参与权益保护,发现侵权行为及时报告;整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为经济困难老人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媒体需加强敬老文化宣传,营造尊老护老氛围。
保障老年人权益是全社会责任,需持续完善政策落地细节,推动家庭、社区、机构多方协作,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有尊严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