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西洋画的中国画家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广州“外销画”时期的史贝霖,近代有李铁夫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现代涌现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融合中西技法的杰出代表,以“中国最早油画实践”“融合中西”“推动油画本土化”为核心亮点。
清末广州“外销画”兴起,史贝霖作为最早职业油画家,作品受西方技法影响;李铁夫19世纪末赴美系统学习油画,掌握纯正技术,回国后推动艺术教育改革。20世纪初,徐悲鸿以写实派风格著称,融合欧洲古典技法与中国题材(如《田横五百士》);刘海粟、林风眠则探索新画派,突破传统形式。抗战时期,唐一禾、吕斯百等以现实主义题材(如《“七七”的号角》)反映时代;民国时期留法群体(如常书鸿、吴作人)融合印象派与现代主义,常书鸿更以敦煌研究推动中国艺术本土化。新中国成立后,董希文《哈萨克牧羊女》、吴作人等深化民族化探索,李斛结合素描与中国画法,获徐悲鸿“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最成功者”赞誉。当代艺术家则延续跨文化实验,探索数字媒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对话。
中国油画家群体在技术引进、风格融合与本土化进程中不断突破,兼顾艺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其作品既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见证,也为现代中国艺术体系构建提供了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