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指南(2025年版)》,首次系统性规范生成式AI在中小学的应用,明确分学段差异化使用原则,划定师生家长“禁用清单”,构建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全链条机制。两项指南通过三大类应用场景、五大核心原则,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同时防范技术滥用风险。
-
分学段精准施策
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课内辅助教学需严格监督;初中阶段允许分析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培养批判思维;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但需避免直接引用AI结论。这种递进式设计平衡了技术潜力与年龄适配性,尤其强调低龄段需以人工干预为主。 -
三大核心场景落地
- 学生成长:AI可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心理健康疏导,并为视障学生转译触觉教材、为听障学生实时生成手语动画,体现教育公平。
- 教师教学:支持一键生成分层教案、智能批改作业,但禁止直接使用AI评价学生或替代人工授课,教师需保持教学主导权。
- 教育管理:通过智能数据库动态管理档案,为偏远地区自动生成本地化教学资源,但要求决策必须“人机协同”,防止算法垄断。
- 严守五条安全底线
指南明确禁止输入考试题、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建立工具“白名单”准入制度;要求教师培训覆盖数据隐私保护;家长需监督子女避免过度依赖;特殊需求学生的数据需加密处理。技术向善原则贯穿始终,例如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来源以防抄袭。
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形态,但两项指南反复强调“工具属性”——技术永远是手段而非目的。学校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家长需关注子女真实学习效果,企业则要配合开发教育专用AI模型。只有多方协同,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