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覆盖度分级标准

4级

植被覆盖度的分级标准根据覆盖程度、植被类型及应用场景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体系:

一、按覆盖程度划分(4级)

  1. 高覆盖度(60%以上)

    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高寒沼泽化草甸,以藏嵩草、水嵩草等为主,草高5-25cm。

  2. 中高覆盖度(50%-60%)

    以高寒草甸草原亚类为主,可见**土壤,草高20-60cm,伴生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等。

  3. 中覆盖度(25%-50%)

    属于高寒草原亚类,土壤沙化严重,草高17-33cm,优势种为紫花针茅、扁穗冰草。

  4. 低覆盖度(10%-25%)

    以平原草甸为主,土地沙化,草高4-15cm,伴生沙蒿、披碱草。

  5. 极低覆盖度(0%-10%)

    为高寒荒漠草原亚类,植被极少或无植被,以**岩石和碎石坡为主。

二、按植被类型划分(7级)

  1. 森林生态系统

    乔木覆盖(高度>5m),含4个二级类型和6个三级类型。

  2. 灌丛生态系统

    灌木覆盖(高度<5m),含3个二级类型和4个三级类型。

  3. 草地生态系统

    草本植物为主,含3个二级类型和8个三级类型。

  4. 湿地生态系统

    沼泽等浅水区,含3个二级类型和7个三级类型。

  5. 农田生态系统

    农作物覆盖,含2个二级类型和4个三级类型。

  6. 城镇生态系统

    人工表面为主,含3个二级类型和7个三级类型。

  7. 荒漠生态系统

    覆盖度低于4%,含1个二级类型和4个三级类型。

三、补充说明

  • 计算方法

    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反演植被覆盖度,公式为:
    $$FVC = \frac{(NDVI_{植被} - NDVI_{土壤})}{NDVI_{植被} + NDVI_{土壤}}^2$$

    其中,$NDVI_{植被}$和$NDVI_{土壤}$需根据地表反射率影像计算。

  • 应用领域

    植被覆盖度数据集(如30米分辨率Landsat影像)常用于环境变化监测、水文模拟及生态评估。

以上分级标准可根据具体研究需求调整,例如将“高覆盖度”细分为“高”和“极高”两个层级。

本文《植被覆盖度分级标准》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81132.html

相关推荐

植被破坏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植被破坏会显著减少地下径流量并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 ‌。‌关键影响机制 ‌包括:①截留降水能力下降 ②土壤渗透率降低 ③地表径流增加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这些变化会引发含水层萎缩、泉流量衰减等连锁反应。 具体影响表现为: ‌降水截留作用丧失 ‌ 植被冠层原本可拦截10-40%的降水,破坏后雨水直接冲击地表,导致超过70%的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流失。 ‌土壤结构退化 ‌ 植物根系死亡后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

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植被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 增强下渗能力 植被通过叶片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减缓地表径流,延长水分下渗时间,促进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根系调节作用 植被根系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地下水补给效率。例如梭梭林、柠条灌丛等沙地植被对地下水的利用率显著高于荒漠植被。 二、地下水对植被的影响 水分供应基础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率对下渗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对下渗的影响显著:植被通过截留降水、减缓水流、改善土壤结构等机制,直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同时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从而提升地下水补给效率。​ ​ ​​截留降水,延长下渗时间​ ​ 茂密的植被(如树叶、枯枝落叶层)能暂时阻挡雨水,避免降水直接冲击地面。这种截留作用使雨水缓慢渗透,而非快速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增加下渗时间和水量。例如,森林覆盖区的降水下渗率可达裸地的2-3倍。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率高对水土流失的好处

​​植被覆盖率高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通过根系网络固定土壤颗粒,增强抗冲刷能力;二是冠层和枯落物层缓冲降雨冲击,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三是调节水分循环,增加土壤入渗率并减少泥沙携带量。​ ​ ​​根系固土作用​ ​ 植物根系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像“天然钢筋”一样锚固土壤。木本植物深根系可穿透坚硬土层,草本植物须根系则强化表层土壤凝聚力。实验表明,根系密度每增加10%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度和植被覆盖率一样吗

不一样 植被覆盖度和植被覆盖率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定义范围 植被覆盖率 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text{植被覆盖率} = \frac{\text{森林面积}}{\text{土地总面积}} \times 100%$$ 其中森林面积包括乔木林、灌木林、农田林网树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 植被覆盖度 是更广义的植被覆盖指标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率全世界

‌全球植被覆盖率约为31%,其中热带雨林和北方森林贡献最大 ‌。植被覆盖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森林占陆地面积的31% ‌,而草原和农田分别占24%和11%。不同地区因气候和人类活动差异显著,例如南美洲亚马逊雨林覆盖率高达60%,而北非撒哈拉沙漠不足5%。 全球植被分布特点 ‌森林主导区 ‌: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三国占全球森林面积的61%,其中俄罗斯的寒带针叶林是最大碳汇。 ‌草原与稀树草原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率多少算好

植被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通常以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根据国际标准,35%以上的植被覆盖率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 ,这能够有效维持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植被覆盖率的作用 涵养水源 :植被覆盖率高能够增强土壤对降水的吸收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涵养水源。 减少水土流失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减少对地下径流影响

​​植被减少会显著削弱地下径流补给能力,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峰提前,并加剧水资源分布不均​ ​。植被通过截留雨水、促进下渗和调节蒸发,维持地下水系统的平衡,而植被破坏会打破这一循环,引发连锁生态反应。 ​​截留能力下降​ ​:植被冠层和枯落物是天然的雨水缓冲层。植被减少后,雨水直接冲击地表,土壤孔隙被堵塞,下渗率降低,更多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而非地下水。 ​​土壤结构退化​ ​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率高地下径流多还是少

植被覆盖率高时,地下径流通常会增加。具体分析如下: 下渗作用增强 植被通过根系和土壤结构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使更多雨水转化为地下水。 地表径流减少 下渗量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表水更易渗入地下。 地下径流特征变化 洪峰流量降低 :高植被覆盖率可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降低洪水峰值。 径流变化平缓 :不同降雨强度下,地表径流波动减小,洪峰与枯水期流量差值缩小。 长期影响 植被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与地下径流的关系

​​植被通过根系吸水、土壤结构改良和蒸散发调节显著影响地下径流,既能增加地下水补给,也可能因水分消耗减少径流量​ ​。以下是关键机制与实证分析: ​​根系吸水与土壤渗透​ ​ 植被根系形成密集网络,增强土壤渗透性,促进水分下渗。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土壤渗透性提高5%,地下水流速提升2.3%。但根系吸水同时消耗土壤水分,可能导致局部地下径流减少,如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地下径流下降26%。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率高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其生态、气候、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以下是植被覆盖率高的主要影响: 1. 生态影响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例如,艾丁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植被覆盖率从10%提升至60%以上,植物种类从29种增至126种,脊椎动物从24种增至124种,有效遏制了沙漠化趋势。 2. 气候影响 植被通过蒸散作用降低地表温度,调节气候。例如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度趋势分析

​​植被覆盖度趋势分析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通过遥感技术、地面调查等方法量化地表植被变化,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北方干旱区因生态修复政策覆盖度提升,热带雨林则因砍伐持续退化。​​精准监测与科学干预是平衡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核心。​ ​ 植被覆盖度的测量依赖多源数据融合。卫星遥感(如NDVI指数)提供大范围动态监测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减少径流量,调节径流时空分布 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节径流量 涵养水源 植被通过截留降水、增加下渗作用,减少地表径流总量。例如森林植被的蒸腾作用可将水分重新输送至大气,形成降水补充地表水量。 削减洪峰流量 植被覆盖区域地表径流形成速度减慢,洪峰出现时间延后,洪峰期水位降低,从而减轻洪涝灾害。 改善枯水期流量 通过增加下渗和蓄水能力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覆盖度是什么意思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地表植被茂密程度的核心指标​ ​。它不仅反映植被生长态势,还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水土保持能力及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参数,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农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核心定义与分类​ ​ 植被覆盖度通过量化植被的垂直投影占比,将区域划分为高(>75%)、中高(60%-75%)、中(45%-60%)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破坏是什么意思

‌植被破坏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物覆盖面积减少或质量下降的现象,其核心表现为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填埋等‌,会直接引发 ‌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加剧‌等连锁生态危机。 ‌ ‌主要原因 ‌ ‌人为开发 ‌:农业扩张、城市建设、矿产开采等大规模土地开发是主要驱动力。例如热带雨林每年因伐木和农耕减少约1000万公顷。 ‌自然灾害 ‌:野火、虫灾、干旱等会短期内摧毁大片植被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破坏的原因和影响

植被破坏的原因及后果可归纳如下: 一、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 过度开发 :违规建设、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导致土壤和根系破坏。 资源过度利用 :盗伐木材、过度开垦土地等直接减少植被覆盖。 污染与废弃物 :农业化肥、工业废水等污染土壤,影响植被生长。 自然灾害 火灾 :林火、草原火等加速植被破坏,导致物种灭绝。 极端天气 :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加剧土壤侵蚀。 二、主要后果 生态失衡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破坏与洪涝灾害的关系

​​植被破坏会显著加剧洪涝灾害风险​ ​。​​植被通过涵养水源、减缓径流和固土防蚀三大机制​ ​,成为自然防洪的关键屏障。当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被破坏后,雨水滞留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速度加快,泥沙淤积河道,最终导致洪水频率和危害性上升。以下是具体分析: ​​水源涵养能力丧失​ ​ 健康植被的根系和腐殖质层能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使60%以上的降水缓慢渗入地下。植被破坏后,土壤蓄水能力锐减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先植被被破坏还是先土地退化

植被破坏通常先于土地退化发生。植被覆盖的减少直接导致土壤暴露在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中,从而引发土地退化。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指数降低至20%以下时,土地退化显著加剧。 1. 植被破坏与土地退化的因果关系 植被保护功能 :植被通过根系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并维持土壤肥力和结构。一旦植被被破坏,土壤便失去保护层,暴露于风雨侵蚀中,导致土地退化。 土壤侵蚀加剧 :植被破坏后,土壤侵蚀速度加快。例如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植被破坏对下渗的影响

​​植被破坏会显著减少下渗量,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资源减少,并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 植被通过根系疏松土壤、枯枝落叶层延缓水流速度,为水分下渗创造有利条件;而破坏植被后,这些功能丧失,土壤板结、降水快速流失,最终破坏区域水平衡。 ​​植被的物理作用​ ​ 健康植被的根系能增加土壤孔隙度,使水分更容易渗透至深层。例如森林的枯枝落叶层可吸收降水,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延长下渗时间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破坏植被的危害

破坏植被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受损 栖息地丧失 :植被是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破坏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物种灭绝。 生态系统失衡 :植被破坏会打破生态循环,例如草原退化引发沙化,森林砍伐削弱碳汇功能。 二、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 加剧侵蚀 :植被减少使土壤易被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为沙漠,河流淤积。 土地荒漠化

2025-05-19 建筑工程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