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发展是激发经济活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党建引领为根基、科技创新为驱动、人才建设为支撑。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国企在治理机制、资源配置、风险防控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但仍需在思想破冰、机制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深水区持续攻坚。
-
思想破冰是改革前提。破除“融资平台惯性”“历史包袱畏难”等思维桎梏,树立市场化转型决心。例如某县级国企通过对标深圳经验,主动剥离非主业资产,聚焦教育、文旅等优势领域,实现营收增长30%。改革需以“啃硬骨头”的勇气推动全员观念转变,将竞争意识融入企业文化。
-
党建引领与治理升级双轮驱动。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将党组织前置研究清单嵌入重大决策流程,同时完善董事会建设与外部董事制度。某市属企业通过厘清党委会、董事会权责边界,决策效率提升40%,推动混改项目落地速度显著加快。
-
三项制度改革激活内生动力。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建立“末位淘汰+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某央企子企业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后,管理人员流动率从1.9%升至4.5%,研发人员人均专利产出增长2倍。需配套职业经理人制度与市场化薪酬体系,避免“换汤不换药”。
-
科技创新与主业聚焦协同发力。通过“管资本”模式引导资源向战略新兴产业倾斜,如某地方国企压缩低效业务板块,将60%资本投入新能源与智能装备领域,三年内毛利率提升15个百分点。同时建立“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机制,破解短期业绩压力。
-
风险防控与数字化转型并重。构建“审计+大数据”监管体系,对金融衍生品、境外投资等实施穿透式管理。某省级国资平台通过搭建实时预警系统,不良资产率下降至1.2%以下。同步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部分企业审批时效从7天压缩至4小时。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在保持历史耐心的同时强化紧迫感。建议建立改革容错清单,试点“揭榜挂帅”机制,将基层创新案例纳入考核加分项。未来五年,国企应聚焦产业链链长、原创技术策源地等新定位,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