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法
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入职培训期间是否发放工资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总体原则是: 只要提供了劳动,就应当获得报酬 。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培训期间工资发放的法律规定
-
劳动关系建立时间
根据《劳动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动即应获得报酬。
-
工资支付标准
-
若培训属于 岗前职业培训 且与工作直接相关,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工资,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若培训为 入职考核环节 (如未通过考核不录用),则可约定不发放工资,但需明确培训为录用条件。
-
-
试用期工资要求
若培训期间包含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特殊情形处理
-
服务期协议
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服务期协议,约定培训期间不发放工资,需符合以下条件:
-
培训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
劳动者同意服务期约定;
-
服务期不超过3年。但服务期约定不影响正常工资调整机制。
-
-
工资补发争议
若因用人单位原因(如未签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导致培训期间无薪,劳动者可要求补发,并可主张赔偿金。
三、**建议
-
收集证据
-
保留劳动合同、工资条、培训协议等书面材料;
-
收集培训期间的工作记录、考勤表等间接证据。
-
-
协商解决
首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补发工资,保留协商记录。
-
法律途径
-
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拖欠工资及赔偿金;
-
若涉及服务期协议纠纷,可依据协议条款主张权利。
-
四、注意事项
-
警惕“免费培训”陷阱 :部分机构可能通过培训期不发工资、收取高额培训费等方式运作,建议签约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
劳动合同签订 :建议入职后尽快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工资待遇、服务期等关键条款。
入职培训期间无薪资通常不合法,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