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包就业”的承诺大多不可信,本质是利用求职焦虑的营销话术。关键问题在于:法律禁止此类绝对化承诺、实际就业率常被注水、合同条款暗藏陷阱,且正规企业招聘流程与培训机构无直接关联。以下是具体分析:
-
法律与政策限制
任何机构宣称“包就业”均违反《广告法》对绝对化用语的禁令。人社部门明确警示,要求先缴费再就业的模式涉嫌违法,且培训机构既非职业中介也非正规办学机构时,其承诺无法律保障。 -
就业数据造假普遍
机构常通过“美化”就业率(如仅统计部分学员)、虚报薪资(包含未兑现的绩效)甚至伪造offer来误导学员。真实案例显示,所谓“高薪就业”多为低门槛岗位,与培训内容无关。 -
合同陷阱与金融风险
协议中“推荐就业”的定义模糊,退款条件苛刻(如要求学员接受指定面试或等待数月)。更隐蔽的是诱导办理“培训贷”,使学员未就业先负债,**时因机构频繁更换办公地点而投诉无门。 -
市场规律决定就业结果
企业招聘取决于岗位需求与候选人能力匹配度,培训机构无法干预。所谓“名企合作”多为虚假宣传,实际推荐多为外包或临时岗位,甚至存在“假招工真卖课”的连环骗局。
理性提示:选择培训机构时应核查资质、对比合同细则,优先考虑技能提升而非就业承诺。求职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警惕“速成高薪”话术,避免陷入债务与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