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聘村用事业编村医是指通过乡镇卫生院聘用、派驻到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其身份由“个体户”转为“单位人”,享受事业编制或编外聘用待遇,纳入统一管理并享有工资、社保等保障。 这一模式旨在解决村医待遇低、养老无保障等问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当前乡村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
-
身份转变与编制政策
乡聘村用村医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部分地区(如重庆、贵州)开放事业编制,优先录用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例如,重庆云阳县村医纳入编制后年收入达6万元,并享受六险保障;贵州遵义市通过“员额制”改革,部分村医月收入超1.5万元。 -
待遇与保障机制
村医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及公卫补助等组成,部分地区参照村干部待遇标准。广西龙州县“乡聘村用”村医月均收入4500-6000元;河南省将村医公卫任务比例提至50%,高于国家标准。养老方面,多地强制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参保费用。 -
职业发展与考核
村医需服从乡镇卫生院统一调配,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医疗等服务。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不合格者可能被解聘。吉林省对服务期满的村医提供职称晋升绿色通道;重庆市允许编外村医享受编内待遇,拓宽职业空间。 -
实施成效与挑战
该模式显著提升村医稳定性,如贵州习水县村医年均收入增至10万元。但部分地区受编制限制,需通过“编外聘用”过渡,且对村医资质(如执业资格)要求逐步提高,需持续优化政策覆盖范围。
提示: 乡聘村用政策正全国推广,村医需关注本地资格条件(如执业证书、年龄限制),积极提升资质以适配改革红利。政府需强化财政投入与动态编制调整,确保政策长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