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是由特定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职业病已调整为12大类135种,包括新增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大类。以下是五种常见职业病的具体介绍:
-
职业性尘肺病
长期吸入粉尘(如矽尘、煤尘)导致肺部纤维化,常见类型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等,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 -
职业性化学中毒
接触铅、汞、苯等有毒化学物质引发中毒,例如铅中毒可损害神经系统,汞中毒导致震颤和肾功能损伤,需严格防护措施。 -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包括中暑(高温作业)、减压病(潜水或高压环境)、噪声聋(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表现为体温调节异常、关节疼痛或听力下降。 -
职业性肿瘤
长期接触石棉、苯等致癌物可能诱发肺癌、白血病等,潜伏期长但危害严重,需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
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
新增类别,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见于应急救援人员),因工作压力或突发事件导致心理疾病,需加强心理健康干预。
职业性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如放射线工作者)等也需重点关注。劳动者应提高防护意识,企业需落实危害监测与健康管理,共同减少职业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