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风险识别五步法是一种系统化的安全预判工具,通过“做什么、怎么做、啥危险、咋解决、是否安全”五个步骤,帮助作业人员自主识别并消除隐患,养成“不安全不作业”的职业习惯。其核心价值在于将风险控制前置化、操作标准化,尤其适用于高风险作业场景,如船舶维修、高空作业等。
-
明确任务目标(做什么)
作业前需清晰定义任务内容,避免模糊指令。例如外板挖补作业需明确修补位置、范围,防止因理解偏差导致操作失误。 -
规划作业流程(怎么做)
列出具体操作步骤及工具设备,如使用高架车需检查驾驶员资质、车辆状况。流程越细化,潜在风险越易暴露。 -
全面风险预判(啥危险)
从12类常见危害(坠落、触电、火灾等)逐项排查。例如码头边缘作业需同时评估落水、物体打击、设备故障等叠加风险。 -
针对性防控措施(咋解决)
每项风险对应具体解决方案:穿戴救生衣、设置监护岗、持证上岗等。措施需可执行、可验证,避免泛泛而谈。 -
闭环确认(是否安全)
通过“措施-验证”闭环确保落地。若发现防护未到位,需重新分析或调整方案,直至所有风险可控。
坚持五步法能显著提升个体安全意识,但需避免形式化——基层管理者的示范、持续训练和现场督导是关键。将此法融入日常班前会,可逐步构建“人人都是安全员”的主动防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