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的组织与实施需遵循科学规范流程,结合不同场景采用多样化方法。以下是核心要点:
一、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
多主体协同 :政府财政评价由财政部门主导,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分工明确。例如,国资委负责出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企业集团负责控股子公司评价。
-
分级分类实施 :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如政策项目、部门预算等)分类开展,确保针对性。
二、实施流程
-
前期准备
-
确定评价对象和范围,明确自评、部门评价或财政评价的适用场景。
-
制定工作方案,包括评价指标、方法及时间安排。
-
-
数据收集与分析
-
通过案卷研究、资料审核、座谈会、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
-
重点核查资金执行率、项目完成质量及时效性等关键指标。
-
-
现场核查与沟通
- 实地查看服务投入、设备运行等实际情况,与被评价方交换意见,形成初步结论。
-
报告编制与反馈
-
汇总分析结果,提交书面报告,并建立档案备案。
-
反馈评价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
三、关键原则
-
目标导向 :评价内容需与财政政策或企业战略目标紧密对应,确保产出与效果可衡量。
-
科学方法 :采用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如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KPI)等工具。
-
公开透明 :评价过程及结果需向相关部门公示,保障公平公正。
四、注意事项
-
避免形式化,重点关注实际绩效与政策目标的关联性。
-
根据项目属性灵活调整评价方式,如政策项目侧重案卷研究,民生项目加强实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