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用工法律法规是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的核心依据,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基础法律,以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专项法规,覆盖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时休假、职业安全等多方面。
-
基础法律框架
- 《劳动法》: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明确劳动者平等就业、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权利,规定最低工资、加班限制等标准。
- 《劳动合同法》:强制签订书面合同,细化劳动合同订立、解除、经济补偿等规则,特别保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权益。
- 《社会保险法》:要求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
专项法规与条例
- 工资与工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明确按月足额支付,《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保障休假权,加班工资需按标准支付。
- 特殊群体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法》禁止性别歧视,《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控童工,《残疾人保障法》促进平等就业。
- 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企业提供防护措施,《工伤保险条例》规范工伤认定与赔偿流程。
-
新业态用工规范
针对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者,最高法通过典型案例明确:若企业存在用工事实且实施劳动管理(如派单、奖惩),应认定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保护。商业保险可作为补充,但企业责任不因保险免除。
提示:劳动者应主动签订合同、留存工资凭证,企业需定期自查合规性,避免因违法用工面临仲裁或处罚。法律法规持续更新,建议关注最新司法解释和地方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