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被撤稿是否会被单位调查,主要取决于撤稿原因和单位规定。关键点包括:学术不端行为必然引发调查,非主观错误可能从轻处理,单位通常有明确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
-
学术不端行为必然调查
如果撤稿涉及数据造假、剽窃或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单位一定会启动调查程序。这类行为严重违反科研诚信,单位需按照《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等文件追责,可能面临职称降级、项目终止等处罚。 -
非主观错误可能从轻处理
因实验设计缺陷、技术误差等非故意原因导致的撤稿,单位可能仅要求作者提交说明报告。部分高校会组织专家评估,若确认无主观恶意,通常以警示教育为主,但可能影响后续项目申报。 -
单位管理制度决定处理力度
国内重点院校普遍设有学术委员会和科研诚信办公室,对撤稿论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例如,中科院等机构要求作者48小时内报备撤稿情况,而企业研发单位可能更关注成果转化影响。
提示:研究者应主动了解本单位科研诚信细则,撤稿后及时沟通可降低负面影响,维护学术声誉需从实验记录规范化做起。